历史沿革
一、艰苦立业的初创时期(1952年~1982年)
学校创建之初,成立了图书室,图书资料逐步积累,奠定了图书馆的基础。
1952年,学校建校,成立个旧矿业技术学校图书室,这是图书馆的前身。接收云南省昆明工业技术学校采矿科图书244册,成为图书馆的首批藏书。
1954年,学校搬迁至昆明荷叶山,更名为昆明有色金属工业学校,成立了昆明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图书室,设于教学大楼中,面积约360平方米。一直使用至建成独立馆舍。
1958年,学校更名为昆明冶金工业学校。
1973年之前,潘有彬任图书馆馆长。
1973年,胡崇和任图书馆馆长。
经过30年积累,截至1982年,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达到15万册。共有9名工作人员为师生读者提供图书闭架借阅服务。
二、建设独立馆舍的过渡时期(1983年~1997年)
随着学校的壮大发展,为满足办学需求,学校多次向云南省冶金工业厅等上级部门申请建盖图书馆。这一时期,图书馆不断加强内部管理,增加馆藏图书总量和服务内容,为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。
1985年,吴志和任图书馆馆长。同年,学校升格为大专,更名为云南矿冶专科学校。
1986年,建成图书馆的独立馆舍,面积4856平方米,阅览座位660个,一直使用至今。
1995年,李绍义任图书馆馆长。工作人员总数31人。
1997年,蔡维钟任图书馆馆长。同年,成立“学生管理委员会”,吸纳部分贫困及优秀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。
截止1997年,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达到24万册,报刊600余种,为师生读者提供图书、报刊借阅服务,年接待读者近6万人次。
三、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时期(1998年~2008年)
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,90年代末,图书馆开始了自动化进程。馆藏资源总量特别是数字资源量快速增长,初步建立了数字化和多媒体的服务环境,资源建设、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逐步向现代化迈进。开始注重专业化队伍建设。
1998年,图书馆启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,提出了“管理自动化、信息数字化、服务网络化”的十年建设目标,启用ILAS5.0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,购买3个数据库,开始为读者提供计算机光盘检索服务。
2000年,首次开展新生入馆教育,首次开设文献检索课,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能力,开启了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。
2001年,举办首届“读书文化月”活动,每年10-11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活动,开展专家讲座、经典阅读征文等活动,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。
2002年,管理系统升级为ILASⅡ版本,接入校园网;开通图书馆网站;购置电子图书21万册。
2003年,建成40台座电子阅览室,为读者提供电子资源检索服务。
2004年,刘凌任图书馆馆长。同年,云南省建材学校、云南省物资流通学校并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,三个学校图书馆合并组成新的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,实行三校区办馆(莲华校区、材料与机械学院校区、 物流与交通学院校区)。
2006年,杨云任图书馆馆长。开始实行“借阅藏一体化”的全开架服务模式,从传统的图书外借、阅览工作,发展成一个多类型、多层次的读者服务体系;根据学校办学实际,提出“公平支持专业办学,新办专业优先支持,重点专业适当倾斜,特色专业长久保障”的中文图书采购原则;中文纸质图书采购开始实行招标采购制度。
2007年,磁盘阵列扩容至7TB,数据库增加至11个。至此,实现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第一阶段的建设目标。
这一时期,图书购置经费逐年增加,电子资源的大量购入使馆藏图书总量快速增长。截止2007年,馆藏图书总量达到80万册(件),其中纸质图书48万册、电子资源32万册(件),报刊1200余种,年接待读者19万人次,其中到馆读者13万人次、电子资源访问量6万人次。
伴随图书馆的发展,一支结构合理、多层次、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逐步形成。2007年全馆人员学历构成:硕士及在读硕士6人,本科8人,大专7人,其他3人。全馆人员职称构成:副高职称4人,中级职称8人,初级职称10人,其他2人。专业涉及图书馆学、信息管理学、经济管理学、外语和计算机科学等。
四、面向现代化的开放时期(2008年~2018年)
新馆舍的使用以及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,为图书馆带来全新的面貌和服务。宽敞舒适的阅读环境,类型丰富、数量庞大的馆藏资源,方便快捷、灵活多样的资源访问方式,多学科、高素质的专业服务队伍,使图书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。
2008年,提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第二阶段建设目标,“构建一个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图书馆”;在物流与交通学院校区、材料与机械学院校区分别建成30台座、25台座的电子阅览室;成立学生社团“学习部”,吸纳优秀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。
2010年,图书馆磁盘阵列扩容至11.5TB,数据库增至13个;在莲华校区新建110台座电子阅览室1个、改建50台座电子阅览室1个;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、管理、服务进行全面总结整改,第一家接受了云南省教育厅对云南省高职高专图书馆工作的调研。
2011年,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(CALIS);承办“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馆长论坛暨2011年年会”,全国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馆长、有关专家近100人出席会议,对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。
2012年,完成安宁校区图书馆一期建设,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安宁校区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,面积2万平方米,成为安宁校区地标性建筑;数据中心服务器采用虚拟化管理,开通远程访问系统,数据库增至18个;设立勤工助学岗位,并面向全校学生公开招聘,吸纳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;加入云南省高校图书馆联盟。
2013年,在“读书文化月”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并推出“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”,通过每年定期举办活动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,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。
2014年,当选云南省高校图工委高职高专委员会主任委员馆,为云南高校图书馆事业作出了积极努力。
2015年,完成安宁校区图书馆二期建设,为师生们提供更为舒适的阅读环境;开通微信图书馆及超星移动图书馆;推出“每周好书推荐”;建设完成《云南矿山测量特色资源数据库》;开通云南省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平台YALU数据库和CALIS联机编目功能,进一步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工作。
2016年,参加“书香·冶金全国冶金院校阅读推广策划方案大赛”,报送的2个案例分获高职高专组第一、二名。
2017年,推出“数字资源视点”;参加“首届全国冶金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大赛”,报送的2个案例均获得高职高专组二等奖;加入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(CADAL);更换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,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取代ILAS Ⅱ管理系统;数据库增至29个。至此,实现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第二阶段的建设目标。
2018年,数据库增至34个,提出建设“智慧图书馆”的建设目标。
10年间,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及数字化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精力和经费,馆藏资源总量飞速增长。截止2018年,图书馆馆藏资源总量达到近215万余册(件),其中纸质图书86.3万册、电子资源128.7万册(件),报刊1400余种,年接待读者156万人次,其中到馆读者24万人次、电子资源访问近132万人次。
高层次、专业化队伍的形成带动了整个图书馆业务水平的提升,学历构成逐步提高,职称结构趋向合理,学科范围覆盖全面。2018年,全馆人员学历构成:博士1人,硕士11人,本科10人,大专4人。全馆人员职称构成:副高职称13人,中级职称8人,初级职称4人,其他1人。专业涉及图书馆学、信息管理学、经济管理学、计算机科学、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矿业学等。
五、走向智慧化的飞跃时期(2018年至今)
学校“双高计划”的成功申报和“双高建设”的稳步实施,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。图书馆将通过充实资源、更新设备、营造环境、突出重点,大力支持高水平专业学科群建设,加强对文献资源和设备的整合利用,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,使图书馆的文献保障能力和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,全力支撑学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。建成一个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相适应的资源丰富、设施完备的智慧图书馆。
2019年,图书馆启动“双高计划”智慧图书馆建设,共包含5个建设项目:安宁校区基藏书库密集书架建设、RFID智能化系统建设、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系统及存储扩容升级、智慧图书馆机构知识库、图书馆数字资源库建设。同年,完成基藏书库密集书架一期建设,建设体积316.88立方米,共放置密集书架28列、每列8组,可放置约25万册图书,一期建设大大节省了藏书空间,解决了馆内书架饱和图书无法上架的难题,通过调整藏书结构提高了图书利用效率。
2021年,完成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系统及存储扩容升级,完成读者服务系统的智慧化改造,升级门禁及管理系统,提供电子借阅证服务,新增存储容量30TB。
2022年,图书馆完成RFID智能化系统建设,实现图书智能化管理,完成60万册图书的RFID标签加工,实现图书自助借还、手机借书以及3D导航服务;组建智慧图书馆机构知识库,建成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机构知识库、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文库及冶金技术、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群专题知识库;完成智慧图书馆数字资源库建设,围绕高水平专业学科群及学校办学专业建设需求,新增了5个数字资源库,有效补充了图书馆的电子资源(常规采购29个数据库)。
2023年,图书馆全面完成学校“双高计划”智慧图书馆建设任务,数据库47个。目前,图书馆在职职工20人,全馆人员学历构成:硕士10人,本科7人,大专3人。全馆人员职称构成:正高职称1人,副高职称10人,中级职称5人,初级职称4人。专业涉及图书馆学、信息管理学、经济管理学、计算机科学、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矿业学等。